2025-01-01
分享到
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宇航学会承办的“微小卫星规模化应用前景与挑战”青年科学家沙龙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3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航天企业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共同探讨微小卫星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关键技术等议题,以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微小卫星作为近些年航天领域的重要新兴力量,因其体积小、发射成本低、应用灵活等显著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世界范围内,微小卫星的应用已渗透到遥感、通信、科研等多个领域,通过高效的数据获取与传输,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青年科学家的沙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学习的重要平台。
本次沙龙的执行主席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教授岳程斐,他强调了微小卫星在多个技术领域的创新。根据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的张严的分享,近年来国内外在遥感与通信领域的小卫星发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报告中,张严深入剖析了小卫星技术的发展态势,展望了未来应用的关键技术,并建议中国在微小卫星的规模化部署和应用上采取前瞻性的策略。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郭金生教授也分享了关于“面向规模化应用的小卫星设计制造技术”的主题,他着重提出了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的方法,结合现有的增强现实(AR)技术,来提升卫星的设计与制造效率。具体而言,通过引入AR技术,未来的小卫星将能够实现更快速、更高效的辅助设计与制造,极大提升工期与质量。
国防科技大学的何磊则围绕“微小卫星规模化应用智能管控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分析了卫星任务规划的演变,从1.0到3.0时代的转变,建议在航天任务管控中引入算法的新思路。这些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微小卫星智能管控必不可少的创新路径。
在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基于主旨报告,围绕小卫星的应用模式、设计制造技术、智能管控技术等展开了热烈讨论。许多与会者一致认为,加速小卫星的规模化应用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进步的重要策略。特别在导航、遥感领域,随着技术与应用的融合,微小卫星的“一图多用”及“历史可用”优势将进一步释放,为更大规模的应用创造条件。
对于小卫星在设计、制造和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青年科学家们也不约而同提出,要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微小卫星的研制与应用模式,同时,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规模化发展能力。
显然,微小卫星作为一种新兴的航天发展力量,正在改变传统航天产业的面貌。青年科学家们通过实地考察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更加体会到我国在小卫星研发与生产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坚定不移地深化研究,跨领域合作,为微小卫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前,我国的微小卫星应用仍面临技术攻关、市场开发等多方面的挑战。在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有理由相信,微小卫星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桥梁”作用,从而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本次沙龙不仅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在未来的航天探索中,年轻一代科学家更应当扮演关键角色,推动技术创新与实用化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微小卫星的设计、制造与应用的各个环节。
与此同时,随着AI技术的发展,结合简单AI等先进工具,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在创作与数据分析中实现效率提升,为航天科研带来新的视角和可能性。希望未来更多的科学家能关注微小卫星的未来,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助力我国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