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7
分享到
卫星遥感行业不应局限于技术创新,而要积极拥抱行业融合的新趋势。唯有多学科、多行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将卫星数据转化为推动全球发展的强大力量。遥感的未来将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技术领域,而是一个释放跨行业价值的创新生态系统。
作者提出:遥感作为一个横向领域,需要与领域专业知识融合,构建垂类细分行业应用与解决方案,也是我所认同的。
随着遥感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如何让这些数据真正走向主流,成为像全球定位系统(GPS)一样普及的技术,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文章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遥感行业发展的三大GAP(笔者一下子也找不到好的代表GAP的翻译,大家意会即可~):
技术可用性(Availability)- 文章指出这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遥感行业在开发新技术、提升数据质量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
用户认知(Awareness)- 文章强调目前的沟通多局限于遥感圈内,导致潜在用户对卫星数据价值认知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商业化应用。
技术采用(Adoption)- 文章特别指出采用策略和工具的重要性,强调解决方案需要多模式、多源数据的融合。
遥感圈子过分关注技术创新(第一个A-可用性),而忽视了用户认知(第二个A)和采用(第三个A)。
技术团队往往热衷于高精尖、造轮子,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新载荷、平台,但有可能最终反响平平。
究其原因,正是我们只顾埋头造轮子,却没有认真思考谁会用这个轮子以及怎么让人用好这个轮子。
插句题外话,笔者曾经在IT的头部厂商待过,学习了很多在厂商做产品的经验。而观现在遥感同行,似乎并没有太多“厂商”或者是“产品”的sense,如何做市场洞察、产品规划、业务规划,什么行业做哪些产品,哪些不做,如何取舍,如何发力,还是需要更多考虑。
在三大GAP之上,作者又提出了遥感应用的Challenges,如下图所示。
卫星数据的高成本,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关乎行业科学发展的瓶颈。要推动卫星数据的大规模普及,合理的定价机制是关键,这将直接影响用户对卫星数据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
数据的获取能力,即是否能将卫星数据及时交付给用户,是开发地球观测解决方案的基础。API(应用程序接口)的发展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如文件协议传输和物理拷贝),提升了数据获取的便利性和效率。
可扩展性指的是在大规模需求场景下提供数据的能力。只有实现规模化的数据交付,遥感解决方案才能在应用中真正产生价值。
在需要时能够按时提供数据的能力,这直接关系到用户对远程感知解决方案的信任度。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服务层面,确保数据的可靠供给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可用性更关注数据对用户的“即用性”。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数据的加工程度与呈现形式要求不同,遥感行业需要深刻理解用户需求,为特定应用场景提供分析就绪的数据产品,以满足各种实际需求。
黑盒问题也戳中了行业痛点,主要指遥感计算方法的透明度,或者是可解释性,是否能被用户所理解接受。
我也经常遇到用户质疑数据可靠性的情况。特别是在金融、保险等对数据质量要求极高的领域,用户常常会问:这个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精度有多高?在什么条件下会失效?
深耕行业的读者都会理解,遥感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真正的价值在于将遥感技术与行业专业知识深度融合。
卫星遥感的未来不仅关乎技术,更在于多学科、多行业的紧密协作。作为横向领域,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千行百业,但不同场景的需求各不相同,仅开发通用模型或发布研究成果已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举个例子,也是提出个方向,有关土壤含水率的成果,目前在农业、气象等领域应用最广泛,但深挖下去其实可以在很多行业场景中应用,如果你们团队能做出高时空分辨率、数据质量还可的产品,那也会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未来,遥感圈子需要更加融入各行业,与领域专家深度合作,量身打造解决方案,推动卫星数据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基础工具。
其实道理和更广泛的信息化业务一样,和很多同行聊都有相近的认知:在现今市场上,要有真正解决用户场景痛点的产品,才能勉强在激烈的竞争下取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