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4
分享到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卫星遥感技术作为当代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其发展势头尤为强劲。
卫星遥感技术作为当代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其发展势头尤为强劲。
2025年卫星遥感行业在技术、应用、市场规模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的特征和趋势。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等领域,逐步扩展到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农业监测、环境监测、能源勘探等多个方面。
全球市场规模:近年来,全球卫星遥感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卫星遥感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据统计,从2016年至2020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按营收计)从20亿美元增长至24.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8%。预计到2025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3.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跃升至12.6%。另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29.4亿美元,同比增长8.9%。预计到2030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04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0.4%。
中国市场规模:中国作为卫星遥感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市场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2020年到2021年,中国遥感服务市场规模从约155亿元增长至约175亿元。2021年中国卫星遥感市场规模已达90.3亿元,并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到2023年,中国遥感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43亿元,同比增长9.4%。而到了2024年,中国遥感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60亿元,商业用户占比37%,三年行业复合增速为16.4%。
应用领域: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等领域,逐步扩展到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农业监测、环境监测、能源勘探等多个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智慧城市、精准农业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技术发展:随着高分辨率卫星、雷达卫星、红外卫星等技术的不断突破,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及覆盖率持续提升,遥感数据包含的信息和潜在的价值也不断增加。此外,智能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遥感数据服务的结合,也给卫星遥感原始数据的处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竞争格局:国内外多家企业和机构在卫星遥感行业展开竞争。国内主要参与者包括中国卫星、航宇微、四维图新、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大型国有企业和少数商业遥感卫星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形成了多个遥感产业集群,包括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并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卫星遥感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二五”以来,国家提出要突破卫星遥感定量化应用等关键技术,并推进卫星遥感等空间信息资源产业化的应用。在“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中,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卫星遥感行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等。此外,国家还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
商业化趋势明显: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入卫星遥感行业,推动行业的商业化进程。
国际合作加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合作的加强,各国将共同推动卫星遥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共享数据资源和技术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应用场景拓展: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场景也将不断拓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林监测、城市规划、气象及灾害监测、自动驾驶、地质及环境监测、植被研究、国防安全等领域。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卫星遥感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卫星遥感行业,市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政策与法规风险:政策的变化和法规的制定都可能对卫星遥感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卫星遥感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增长的推动下,该行业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然而,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加以应对。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卫星遥感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