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
分享到
自1956年至今,中国航天已走过一甲子的峥嵘岁月。在这60多年的征途中,龙江从未缺席。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嫦娥探月到“长征”升空……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首的龙江高校用自己的探索写下一篇篇中国航天史上的华章,用自己的创新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回首中国航天的发展,黑龙江始终与中国航天共历风雨。中华儿女在太空中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以哈工大为代表的我省高校科研工作者也执著不息从未停歇。军民融合共发展,奠定了哈工大航天事业的发展发向;组建航天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航天的追梦人;神舟问天,哈工大为它保驾护航;嫦娥访月,科研工作者助其信步漫游……一批批龙江科研工作者接过先辈传递下来的接力棒投身航天事业,勇于探索、砥砺前行,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和铿锵的号音。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茫茫宇宙,自古就引得无数人为之遐想万分。面对疑问,中国航天直抵苍穹,为我们解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而以哈工大为代表的龙江高校科研者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多年来,哈工大航天人心无旁骛、无私奉献,为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的攻破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祖国载人航天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轴仿真转台为“神舟”铺个“轨道”。哈工大王常虹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承担的“OUT型三轴仿真实验闭式转台及其所构成的仿真系统”是地面模拟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系统在飞船进行地面试验时,与仿真计算机、地球模拟器和太阳模拟器一起构成卫星(飞船)的闭路仿真和测试系统。如果说飞船是列火车,那么该系统就是火车的“铁轨”,保证飞船在轨道上精确运行。
容错计算机为“神舟”安装“大脑”。杨孝宗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以9个月的超短时间与航天总设计部合作完成了“载人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主控容错计算机”的研制,促进了整个系统联调的进程。从总体方案设计、具体软件设计到最后组装设计、焊接、调试,从三级通信到电子盘应用等,都是课题组自主研发的。
故障诊断系统为“神舟”配个“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教授提出采用“天地一体化”设计思想的飞船“故障诊断”系统的可行性论证方案,包括故障检测、诊断、隔离和恢复4个过程。飞船上天以后,地面有一个与在轨飞船同步运行的模拟“飞船”系统。当轨道上的飞船发回的信号出现不正常时,地面指挥部通过“故障诊断”系统进行诊断,找出故障源,并在地面同步运行的“飞船”上进行验证,确认故障后向轨道上的飞船发送指令,启动飞船上的装置自动排除故障,保证飞船航天员的安全。
每个人都曾幻想过自己能够在宇宙间俯瞰世间万物,去探究天外的种种神奇。“天宫”的出现实现了中国人俯瞰宇宙苍穹的愿望,也让世界多了一个与太空对话的平台,而这也离不开哈工大航天人的助力。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无不烙印下哈工大师生科技报国、忘我奉献的忙碌身影,他们为太空“牵手”,创造了多个“世界领先”;为让“天神”适应太空环境,取得了多次“国内首次”;为确保飞船安全可靠性,啃下多个科技“硬骨头”。
CCD光学成像敏感器为“天神”牵手铸就慧眼。哈工大的李金宗教授课题组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合作,研发的CCD光学成像系统为两个空间飞行器实现在轨交会对接提供了准确导航。
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研究为航天员健康提供防护。李钰教授带领课题组,建立了敏感的空间环境快速响应生物剂量分子检测技术,为开展深空飞行中航天员的健康和医学保障提供有效的生存安全数据。
空间机械手为天宫安上自己的臂膀。由哈工大自主研发的“天宫二号”空间机械手由多感知柔性机械臂、五指仿人灵巧手、控制器及其软件、手眼相机、人机交互设备及其软件等多部分组成的臂膀成为国际上第一次实现人机协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该项试验主要面向航天设备在轨组装及拆卸任务,探索人机协同完成在轨维修典型作业,为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积累经验。
哈工大牵头自主研制的“试验”系列卫星实现了我国多个第一,尤其是“试验一号”更是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的微小卫星,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其采用了“一体化”的设计思想,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演示验证了小卫星一体化设计与研制、基于磁控和反作用飞轮控制的姿态捕获等多项微小卫星的前沿技术。
哈工大学子自行研制的“丁香”系列卫星则实现了我国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零的突破。其中仅12千克的“紫丁香二号”旨在构建飞行软件在轨试验平台,在空间环境中对FPGA软件的可靠性等进行验证。同时,基于星上电子设备,卫星可以进行全球航班、船舶等状态信息的收集和大型野生动物踪迹跟踪等任务;卫星还携带了一个工业红外相机,可实现对森林火灾、极端天气等造成的地温变化进行成像与监测。作为试验平台,卫星还搭载了两组新型超轻高精度敏感器,先期开展在轨测试,确保该产品在后续其他型号的成功实施。
嫦娥、玉兔、广寒宫是古代人对月球的美好想象,但月球的真正面目却一直未被人们所熟知。玉兔号探月车的研发成功为我们解开了月宫的真实面目,龙江科技则成为了玉兔漫步月球的有力保障。
电梯、橡胶齐发力让“玉兔”平稳落月。哈工大的科研团队研制出的刚柔混合式杆-索-轮变自由度转移机构和金属橡胶高阻尼缓冲装置,犹如一个可升降的电梯和汽车的减震,实现了“双侧悬梯共牵连平动,触地后各自适应地形”的功能以及在复杂力学环境下相关科研设备的安全。让月球车在月面环境和着陆姿态均不确定、机构空间尺度和质量约束苛刻等条件平稳着陆,顺利开展对月球的巡视探测工作。
筛网车轮、移动系统让玉兔信步漫游。哈工大的科研团队为玉兔设计了独有的筛网车轮、移动系统,利用六轮的悬架构型让玉兔能够在月表崎岖、大温差、月尘等极端环境下自由行走,揭示了车轮参数和运动状态对牵引性能影响的内在规律。
在追逐航天梦的道路上,龙江高校的科研工作者矢志不渝,砥砺前行。除哈工大以外,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等高校开设“航天班”与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深化合作,为国家培养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动力、光学、计算机三个领域被国家国防科工局确定为国防特色学科,并与行业企业共建了航天智慧城市研究院,为航天技术应用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