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分享到
太空垃圾偶尔会出现“误撞”都是正常的,但我国发现,2021年美国的卫星在仅在1个月内,就主动逼近我国空间站4次,而且还是在10公里以内的距离!
事情还要从2021年6月24日说起,中国空间站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一颗美国星链卫星正从555公里高度的轨道降至382公里附近。
而中国空间站此时正运行在390公里左右的近地轨道上,见美国卫星没有远离的意思,中国空间站随即启动监视模式,时刻关注这颗不速之客的一举一动。
这次事件也就算了,短短四个月后的10月21日,又一颗星链卫星竟然也来凑热闹。
根据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透露,仅在2021年的1个月内,星链卫星就4次接近中国空间站10公里范围内。
除此之外,另有多颗美军卫星在过去两年里,也是频繁出没在中国其他在轨试验卫星周边。
有人说,这只是“技术失误”,星链卫星偶尔失控也正常。更何况,它自称有先进的避碰系统,根本不怕发生碰撞。
有研究表明,庞大的星链系统每周可产生1600次接近事件,其中与他国航天器的“亲密接触”高达500次。
如果说两三次是巧合,那四五次呢?如此反复出现,美国的“心思”很难让人不猜疑。
航天专家黄志澄一语道破玄机:美方这是在试探中方的太空感知能力,看你能不能发现并掌握他们的行踪。
大家想想,当美国卫星贴身逼近时,它们往往会摆出一些异常举动:时而加速,时而变轨,一些复杂的姿态也接连不断。
专家分析,除了试探中方的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想近距离地“窥视”中国空间站。
通过近距离接触,美国可以更清晰地捕捉到中国航天器的敏感信息,其价值远胜于遥远观测。
回顾2021年,中国接连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空间站在短时间内组装完成…美国若无动于衷,就不符合他的性格了。
首先,卫星在太空高速飞行,速度一般在7-8公里/秒。要精准捕获一个“疾驰”的目标,谈何容易。
其次,擅自抓捕他国卫星,也存在法律和外交风险。这就好比在大街上拦别人的车,人家说不准会告你“非法拘禁”呢。
太空撞击的危险性,普通民众或许难以想象,但对航天员而言,这可是时刻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即使是直径仅1厘米的微小碎片,高速撞击下也能击穿空间站,破坏设备,甚至危及航天员生命。
2023年底,国际空间站就曾遭遇紧急泄压,所幸及时堵住了裂缝,但新实验舱仍不得不报废。
根据数据,遭遇碎片撞击后,舱内温度会骤降至零下30度,气压也会直线下降。若不及时封堵,舱内空气会在几分钟内泄尽。
除了在空间站配备隔离舱、应急宇航服等“防身装备”,还要加强太空态势感知和预警能力建设。
比如,可以建立天基监测网络,对各类轨道物体进行全天候动态监控,及时预警危险目标。
同时,我们更要推动建立一套国际公认的“太空交规”。只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太空治理”机制,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碎片,维护一个安全、干净的太空环境。
美国的所作所为,用心真是“良苦”。一会儿派卫星来“访问”,一会儿变着法儿往太空填“垃圾”,就是怕我们超过他。
美国这种行为,像不像那些跑步时,眼看着就要被后来者超越,却死活不肯提速,反倒伸腿想绊倒选手?
要是拿实力说话,美国还真没啥底气。空间站都已经运行20多年了,眼看就要退役了,本该琢磨着造新的,但是计划永远都在议程中。
摆正心态,其实对大家都有好处。如果仍然一意孤行,待到太空外圈布满五星红旗的时候,就没有星条旗的位置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成都5岁女童小区内遭刚起步特斯拉碾压身亡,车主被认定全责未获谅解,一审将再开庭
【地理思维】究竟多努力,才算努力?地理拿高分必备的十种思维方式、不同空间尺度的考查
iPhone 14 Pro原型机揭示了苹果Project Bongo的起源
苹果性价比神机即将来袭:iPhone SE 4 相机模块被曝 12 月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