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分享到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每天从我们头顶飞过的天宫空间站,随着一项实验的成功,这一刻它的作用被凸显出来了。
这项实验配合地面的科研团队,成功改进了一款合金材料的研制技术。未来,航空航天、导弹卫星、核反应堆等领域关键材料应用,都会随着这项技术的革新而被彻底改变。
这种合金材料究竟是什么?改进后的关键技术又是什么?该领域的发展具体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港媒报道,过去近40个月的时间里,我国的航天员一直在空间站内,进行一项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实验。
整个实验过程显得很“无聊”,就是用激光照射一些悬浮着的合金颗粒。等到高温冷却之后,航天员再把整个过程中的细微变化记录下来。
实验所需的样本包括设备,在整个过程中还被更换过三次。所有的实验参数,都被发回了地面的另一个研究团队。
科研人员利用实验参数,制造出了符合工业应用的铌合金。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制造并非指首次制造,而是指在制造工艺上,科研人员利用实验的数据,成功革新了技术。
铌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设备的关键部件的制造上。也就是说,天宫空间站的很多部件,也有这种材料。
这一次革新的技术,提高了铌硅晶体的生产速度。之前的制造工艺,存在着慢和产品合格率低的缺陷。
铌硅晶体的生产,需要在1600℃的高温下,经过100小时才能完成,速度很慢,生产出来的样本一旦接触到室温环境还非常脆弱。
科研人员经过技术革新后,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冷却方法,这使铌硅晶体的生产速度可以达到每秒9厘米。
此外,还在其中添加了少量的铪,使其在室温环境下的强度提高了3倍多。这样制造出来的铌合金,满足了工业应用的需求。
可以说在这一刻,空间站的作用很直观的凸显了出来。利用真空的环境,很多在地球上不能进行的实验和研究,在太空或许都能取得突破。
工业领域,能够制造合金的材料和金属很多,但是铌的存在,相较于其他金属,它的身份更像是“贵族”。
为什么这样形容?就是因为在具体的应用上,它可以做到其他稀有金属达不到的特性。
铌的特点是低密度和高熔点,同时还具有可塑性强和抗腐蚀的特征。自然界中,铌通常和钽是共生的,就是说两种元素不会独立存在。
共生形成铌钽矿床,主要有碳酸岩型、碱性岩型、稀有金属花岗岩型、伟晶岩型4种类型。其中,世界上所需要的铌,主要是从碳酸岩型铌矿床中开采的。
从铌的特点来看,火箭、导弹、航空航天设备等领域,一些关键且复杂的部件,铌是主要的原材料。
比如说,火箭上大量形状复杂的零部件,如果用可塑性低的金属材料制作,很多复杂的形状根本就完不成。即使勉强能完成,零部件整体的结构也会受影响。
单凭这一点,铌的作用就无可替代。自从人类展开太空探索以来,铌始终是重要的材料之一。
美国和苏联对铌合金的研究较早,这是由于两国最早在核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进行研究,这些领域用到的关键材料,通常都要具备耐高温的特性。
铌合金可以轻松承受600℃到1600℃的高温,这是之前在研究上能够达到的耐高温程度。
就研究方向上来看,美国和苏联在当时运用了不同的技术。美国应用最多的是C-103铌合金,主要用在火箭助推器的顶部、涡轮加力机装置的风门片、高温阀门。
当年的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下降发动机的关键部件用的就是这一类型的合金材料。
苏联方面,铌合金在技术上则是自成体系,在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上运用较多。以当时的技术,苏联的材料可耐1200℃到1650℃的高温,短时间内可以达到2000℃。
美国的材料,可耐1200℃到1400℃的高温。总体上来看,两国所运用的技术和工艺以及表现出来的特性都是比较相近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太空探索活动进一步加强,无论是火箭的发动机还是超高音速飞机领域,对合成材料的耐高温又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围绕铌合金的研究,又开启了全新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则是博采众长。
不管是美国的技术还是苏联的工艺,我国在研究的时候都运用了他们各自先进的部分。
在这一基础上,我国此前研究了至少6款铌合金结构材料,主要应用在航天发动机等领域。运用最多的合金材料,是C-103和Nb521两种类型。
铌合金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强度等级和功能特性来划分的,而且主要分为六大类。
第1种是高强度、低塑性的铌合金。这一类主要应用于燃气涡轮叶片,在工作时候的温度可达1300℃到1600℃,短时间内的工作温度更高。
第2种是中等强度、中等塑性的铌合金。这一类主要应用在工业领域的各种零部件,比如螺栓和螺母等构件,工作时候的温度在1150℃到1250℃之间。
第3种是低强度、高塑性的铌合金。这一类主要应用在卫星、航天飞机、导弹等发动机的推力室身部延伸段等部件。此外,发电设备的涡轮泵等部件,也会用到这一材料。
除了上述3种类型之外,还有高强度抗氧化类型,塑性抗氧化类型,抗蚀类型。从总体上来看,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从整体来看,全世界的铌钽矿产,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美洲以及亚洲。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铌储量最大的两个国家是巴西和加拿大。
全世界的总储量超过了1700万吨,其中巴西一国的储量就达到了1600万吨,占比接近90%。加拿大的储量没有巴西丰富,不过在世界上排名第二。
此外,美国、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家也有少量的分布,但是整体规模无法和巴西的规模相比。比如我国的储量,占比不到1%,但需求量却是世界第一。
巴西和加拿大的储量大,每年的开采量也大。2023年,两国的预估产量为8.3万吨,这一规模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8%。
在进口方面,我国在2015年到2019年期间,铌的进口规模较大,而且大部分都用于钢铁生产。
近两年来,我国每年的进口保持在3.3万吨左右,而且进口来源单一,主要是从巴西进口。
因为铌的特殊性,近年来很多国家都把铌列入了战略性关键金属清单。我国探明的铌矿床规模不小,但是具有工业价值的资源只有少量分布。
而且相比国外的资源,我国铌矿的品位较低,共生矿物复杂,这意味着在选冶的时候难度较高。
所以在这种局面下,我国的研究人员在铌硅合金领域取得新的技术突破,这对于未来的大规模应用,是具有很大优势的。
除了提高研发和冶炼水平外,下一步围绕铌的发展应用,还应该采取其他更加积极的措施。
毕竟在整体水平上,我国的储量较低,未来应该加大勘测的力度,这样才能够保证需求。
在进口方面,应该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保证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走出去,参与到巴西和加拿大的铌矿产业中。
因为矿产资源的供应,不仅仅要看储量的多少,还要看整体的供应链控制在谁的手里。如果我们能打造自己的供应体系,即使从海外进口,需求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最后从技术的角度看,最新的研究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生产,我国在技术上掌握了优势,那么在未来航空航天以及其他高端领域的应用,就能处在主导者的地位。
所以在整体上,储量方面的不足,就应该从技术和产业链的角度去弥补。采取多管齐下的模式,在未来的应用上就不会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