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分享到
随着梦天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三舱即将组成“T”字基本构型,三舱强大的实(试)验能力,将推动我国空间科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极目新闻记者昨日连线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院教授、中国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焦维新,以及北京爱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白瑞雪。专家表示,能在轨发射微小卫星,做更多的舱外实验,是此次发射的梦天实验舱亮点所在。
白瑞雪介绍,梦天实验舱发射的最大亮点,就是中国人“太空别墅”的建成。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建设阶段最后一个舱段,与此前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后,再经过一系列转位和调试,就实现了从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L型组合,到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的T型组合的转变,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主体结构的在轨建设任务完成。
焦维新则表示,梦天实验舱空间站主体结构的在轨建设任务完成后,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了。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空间站实验舱,问天与梦天实验舱内均安装了多台科学实验机柜,便于航天员在轨开展各项科学实验,但两个实验舱也各有侧重。
焦维新介绍,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的专用实验舱。此前发射的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指挥控制中心,搭载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等两个科学实验柜已完成在轨测试;2022年7月24日发射的问天实验舱有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等4个科学实验柜,正在开展在轨测试工作。问天实验舱除了有实验装置外,还要承担航天员生活区备份作用,满足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的生活。目前,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的各项实验工作都在按计划进行。
据了解,此次梦天实验舱作为“工作室”,是我国空间站三个舱段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配置了13个标准载荷机柜,此次带有8个实验柜,是实验装置最多的。在没有货物气闸舱之前,一般是通过航天员“出舱带货”的方式进行舱内外货物的转移、安装,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受到航天员出舱次数、载荷数量与大小的限制,且航天员频繁进行出舱活动还将面临空间环境中更为复杂的安全考验。因此,梦天实验舱首次装备的货物气闸舱,将为空间站后续开展各类舱外科学实验提供强大支持。
“梦天实验舱还可以发射微小卫星。”焦维新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因为梦天实验舱舱门较大,可实现微小卫星的在轨发射。在轨发射微小卫星,能大大降低卫星发射的成本,充分利用发射货运飞船的一些富余空间,但这对发射卫星的重量和大小有一定限制。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孟瑶此前介绍,梦天实验舱能满足百公斤级飞行器或多个规格立方星的释放需求。通常情况下,微小卫星释放机构收纳在舱内,当需要执行释放任务时,航天员只要把卫星安装在释放机构的肚子里,再整体安装在载荷转移机构上,跟货物出舱流程一样,经气闸舱泄压后,把释放机构送到舱外。
孟瑶表示,机械臂抓取微小卫星释放机构,运动转移至发射方向,在收到地面发送的“释放”指令后,释放机构就会像“打弹弓”一样将微小卫星弹射出去,实现在轨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