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分享到
■融媒体记者 周志豪 孟冲 金佳卫 蓝梦瑶 见习记者 陈星霖 特约记者 蔡恬 文/摄
日前,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天舟八号”携带的科学实验物资总重量约458公斤,包括实验载荷、实验单元及样品、实验耗材、备品备件等,涉及36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由浙江星目探宇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研发的蛋白质结晶罐位列其中,这也是我市产品首次搭乘飞船进入空间站。
浙江星目探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目探宇”)于今年2月落户姚江镇,是浣江实验室的孵化企业之一。作为一家专注于商用微小卫星及空间应用系统等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星目探宇在开发微小卫星等高集成的航天产品方面技术领先,拥有SAR卫星、II型光学成像卫星等核心产品。此次进入空间站的蛋白质结晶罐项目立项于2020年,是企业第一次给空间站做配套。
结晶罐项目负责人张永兴博士,在“天舟八号”发射前,为蛋白质结晶罐做最后的检查。
在展厅里,记者见到了同型号的蛋白质结晶罐样品。据了解,本次升空的蛋白质结晶罐重量约为八公斤,其作用是为蛋白质结晶试验样品从地面进入太空时的状态稳定性提供保障。在历时四年的研发过程中,企业攻克了材料、工艺等多个方面难题,确保产品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安全性高。“蛋白质结晶罐整体采取内外两层设计,内层是一个内胆,里面装有蓄冷材料,保证上行过程中里面的样品不会融化;顶盖采用螺纹结构,便于航天员在轨操作打开。”星目探宇负责人王慧泉介绍说,通过一系列太空实验,能让我们获得更精确的蛋白质结构,这将为疾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极大价值。
走进实验室,研究人员们正聚精会神地进行新项目的科研工作。“无法持久供应食物是制约人类地外空间长期驻留、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近地轨道的空间站上,航天员每吃一顿饭,花费就高达45万元人民币。如果想为月球上的航天员运送食物,成本将是个天文数字。”王慧泉说,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和科研团队一同探索空间环境植物高效种植技术。通过在失重条件下,研究空间全自动植物生产单元在轨验证及小番茄全生命周期种植,探索植物在太空环境下高效种植的可行性。如今该项目已完成各分系统初样研制,预计明年3月搭载火箭升空进行太空测试。
日常研究工作之外,星目探宇还致力于为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为了与太空环境下生长的小番茄进行对照实验,星目探宇在浣江初级中学等多所学校开展航天科学教育活动。
随着商用航天的快速发展,王慧泉意识到这一新兴产业蕴含的巨大潜力。伴随着星目探宇入驻诸暨,王慧泉希望能将企业发展成为航天领域产业化的佼佼者,同时成为微小卫星商业化应用模式的探索者。截至目前,企业已组建起一支近20人的研发团队,从业人员拥有10多颗微小卫星及部件量产经验、10多年卫星在轨运行记录。“我已经在航天领域钻研了16年,未来我还将和我的学生、同事们继续探索,推动卫星向个人提供服务的商业航天模式取得成功。”王慧泉说。
蛋白质结晶罐、空间植物种植卫星、空间站自动显微成像系统……这些创新突破都来自姚江镇一家落户不到一年的航天新势力。凭借着优越的制造与资源优势,星目探宇在行业内逐渐站稳脚跟。
商业航天的未来,是创新与探索的未来。每一次成功发射,都将人类的认知推向更深的宇宙。依托浙江大学的历史积淀,星目探宇将继续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贡献蓬勃发展动力,助力我市打造高质量“空天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