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娱乐(NineGame)-官方网站

i1pcban.jpg i1pcban.jpg

新闻资讯

【聚焦】商业航天十年观察系列分享(一)

2024-12-20 

分享到

  

【聚焦】商业航天十年观察系列分享(一)(图1)

  10年,不算长,但也不短;10年,往往被视为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和分析社会变迁、经济周期、技术发展、历史趋势的重要时间框架。因此,在中国商业航天第一个10年行将结束,第二个10年正在开启的历史交汇点上,无疑是阶段性回顾历程、分析得失、思考未来的宝贵契机。

  如果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线条勾勒中国商业航天10年的基本图景,可以看到其主要的脉络:

  “我可以在九游娱乐上玩什么类型的游戏?”

  10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营航天蓬勃兴起,国有航天积极参与,中国商业航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的过程,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多元化发展时代的到来,也推动着全球商业航天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考察中国商业航天的现实状况,相较国有航天及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中国商业航天的进步显得相对迟缓。

  无论是实践层面的技术创新、模式构建、市场开拓,还是观念层面的制度体系和文化理念等方面,都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令人耳目一新的进展和成果实际上缺乏,远未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堪忧;相当一部分企业除了在融资时积极宣传一下纸面计划和愿景,其他时候,对于整个市场的发展、探索和规划,并不明朗,更难谈得上未来的积极突围。

  9月2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在河北雄安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2亿元。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含许可项目有微小卫星生产制造、微小卫星科研试验等及相关检验测试,此外,还包括卫星通信服务。股权结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1%;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持股39.5%。股东还包括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持股8.5%)等。

  这则简单的新闻中实际上隐含了一个深刻影响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大变化,那就是意味着航天国家队将全面参与商业航天。

  从本质上来讲,商业航天是社会资本参与的、以市场行为为标志的新型机制。央企搞商业航天,自身是否切实迈出市场化这关键的一步?如何面对过去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问题?

  对于央企而言,现在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推动航天走向产业化。同时,通过转换机制,来提高效率,真正从研制,走向批产,降低门槛,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与消费者。

  从某种角度讲,央企搞商业航天,不可避免会挤占民营企业生存空间,产生与民争利的问题。这,是否有利于商业航天的发展?

  从传统上看,央企在创新上由于受考核制度限制约束,难以放心大胆、毫无顾忌的全身心去搞创新和技术革新;因此,在这一机制下,传统航天企业保成功率是主要目标,自身是很难搞高风险的创新的;传统航天背景的商业航天企业求新的动力又是什么?

  这些疑虑是中肯的,也是客观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即便存在这样一些疑虑,央企也要全面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答案是不是因为,商业航天10年来复杂而矛盾的发展现象?或者是,民营航天目前还难以承担商业航天发展的重任,造成的商业航天发展的主导权发生偏离和转移?

  实际上,这种趋势在近年来早已显现端倪,也是商业航天领域中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各种讨论一直持续不断,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但,由于多种因素,这些建议,很难得到及时的消化,更谈不上吸纳。

  在这些广泛而庞杂的讨论中,有一个因素较少为人论及,那就是我们在谈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诸多问题时,更多的是从具体的“器”的层面展开,而较少从抽象的“道”,即本质和规律的层次去把握。

  在此,我们不妨用一种较为宏观和形而上的分析框架来审视商业航天发展的一些本质和规律性问题。

  在探讨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时,我们往往需要从技术、制度、文化这三个紧密交织的维度进行考察。

  则是在技术与制度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它不仅塑造人们的认知与行为,更对技术和制度的演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框架下,技术的变革,催生新的制度需求,推动制度重构,进而引发文化的更新。同时,文化的惯性力量也可能成为技术变革和制度重构的阻力,新的制度体系不可避免会导致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烈碰撞。这种文化冲突,正是技术变革和制度重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因素,而新旧文化矛盾的解决程度,则直接决定了技术变革和制度重构的成败。

  这一框架同样适用于商业航天,并且,对于这一新兴且极具挑战性的产业而言,技术、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有必要从这三个维度及其相互作用去认识和把握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矛盾和决定因素,审视和思考中国商业航天10年来的得失及其现实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