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分享到
“时空智能可赋能万物互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6月底召开的第十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直面行业前沿,以《时空智能与智慧城市》为题作主旨报告。
此前,2025年湖北首场“荆楚科普大讲堂”院士科普报告会上,李德仁以《时空智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向我省400名机关干部描绘了时空智能的广泛应用场景。
科研永不停息,脚步永不停歇。已光荣退休的李德仁,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始终活跃在科研前沿,对遥感科技的探索、对科技报国的初心丝毫不减。
从赴德留学又毅然回国,近60年投身测绘遥感科研、教学事业;40年光荣在党,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朴素初心,甘做国家建设的“测绘尖兵”。李德仁用他的一生,诠释共产党员的矢志不渝、坚守的初心和信仰。
1982年,42岁的李德仁在导师王之卓院士推荐下,只身赴德留学,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被派到联邦德国学习航测的学者。
为尽快学成归国,李德仁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仅用两年多便完成了原本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学业。
1985年学成后,李德仁拒绝了多方抛来的橄榄枝,第一时间回到祖国从教。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团队展开科学调研,决心自主突破与研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当时,我国改革开放起步不久,国力贫乏,在遥感卫星核心元器件受限、软件受控的不利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使国产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
他主持研制了我国自主可控的3S集成测绘遥感系列装备和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引领了我国从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根本性变革;
他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粗差探测方法,解决测量数据系统误差、粗差和偶然误差的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界的百年难题……
“在元器件受限的情况下,我们用中国人的智慧,通过数学和过程控制的方法,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2010年,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李德仁作为高分专项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专项副总师,领导参与了该专项的顶层设计,并带领团队开展了高精度数据处理技术攻关,经过10年建设,实现了我国遥感卫星系统的自主可控。
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的中国遥感卫星研究,一路高歌猛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由陆地资源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卫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遥感信息服务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8分钟,追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组成了软件定义的通导遥一体化智能卫星服务系统。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党和人民奉献到老。”2024年7月1日,刚刚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德仁回到武汉大学,为师生作《爱我中华 科技报国》的报告。这位时年85岁的老党员宣布了自己下一个五年计划:到2030年,也就是他90岁的时候,建成“东方慧眼”卫星星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报告会上,李德仁表示,离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只有11年时间,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他计划到2030年,带领团队通过发射250多颗卫星建成“东方慧眼”卫星星座,实现看得快、看得清、看得准、看得全、看得懂、送到位,实现软件定义的通导遥一体化智能多模卫星网格摄影测量与遥感。
先后经历了工业化时代的测绘遥感学,和信息化时代的空间信息学,近年来,李德仁紧跟时代提出了时空智能学: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要用时空信息来描述,在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时空数据的获取、处理、信息提取与知识挖掘需要走向智能,时空智能学应运而生。时空智能将利用通导遥算智能传感网,努力实现对天、空、地、海、社会经济和人体健康的智能服务系统。
近年来,李德仁一心推动空天信息领域发展,力求整合资源、突破关键技术,打造顶尖科研高地。他还着眼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期望构建起万亿元规模的空天信息产业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全面提升我国在空天信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202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李德仁将奖金800万元全部捐给武汉大学。多年来,李德仁夫妇已经多次把获得的各级奖励金捐出。
“我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当了一名老师,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教他们如何做人、做学问。”在李德仁心中,不仅有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还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担当。
在武汉大学,《测绘学概论》被称作“最奢侈的基础课”。从1997年9月至今,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等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向大一新生答疑解惑。
“世界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近60年投身测绘遥感科研、教学事业,李德仁始终认为,要把国家所需、科学所赴告诉学生,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勇于攀登,报效国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德仁培养的百余位博士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对地观测学科在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连续多年名列全球第一。
“一个人要用自己的本领为国家多做事。把自己的兴趣、长处和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正是我所追求的。”光荣在党40年,李德仁用战略视野推动中国测绘事业不断前进,用行动书写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诠释了“生命不息,科学不止;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