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分享到
空间行波管被誉为卫星载荷的“神经中枢”,其作用是将卫星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是北斗导航、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通讯传输的“信号放大器”。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给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全省研发成果转化、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企业转型的“三转”浪潮中,济钢,这座传统钢铁“巨头”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实现了向空天信息产业的华丽转身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合作孕育山东微波电线年时间实现空间行波管研发国产化“质”的跨越,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空天信息产业链补上了关键一环。
2019年,山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新旧动能转换合作协议,为深耕钢铁行业多年的济钢集团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向空天信息产业进军。济南市迅速将空天信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赋予济钢“链主企业”重任,通过产业用地保障、空天投资公司划转等系列政策组合拳,为转型之路铺就快车道。
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济钢转型的 “先锋军”,以混合所有制机制打破传统国企束缚。股权结构上,公司构建了多元协同的创新格局:济钢集团持股46%,空天院投资平台持股占 46%,员工集资1100万元认购 7.69% 股份。这种 “国有控股+科研团队持股+员工跟投”的模式,既保障国有资本主导地位,又通过股权激励激发创新活力,为技术突破奠定了良好的机制基础。
人才方面,在公司65人的核心团队中,有42人专注研发生产工艺,人才构成呈现“双源活水”特征:既有济钢内部转型的高级钳工、焊接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也通过市场化招聘吸纳专业院校的精英,以及行业内资深的工艺仿真、结构设计专家。“我们突破传统国企招聘流程限制,只要有能力,当天面试合格当天就能入职。”公司副总经理程飞介绍,这种灵活机制让团队迅速凝聚起电真空领域的顶尖人才力量,为研发生产迅速开展落地保驾护航。
为彻底解决航天工程核心部件“卡脖子”难题,加快国防航天领域军用卫星通信用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进程,微波电真空公司深知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通过吸收转化空天院的核心科技成果,我们加大研发力度,突破了空间行波管行业传统生产模式。”程飞介绍,通过关键工艺柔性化生产和运营机制创新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深度转型,实现了整管排气、螺旋线绕制等关键工序的自动化装配,成为国内第四家空间行波管研制单位。
“济南造”空间行波管的问世,不仅仅从品类上填补了山东省空天信息产业链,更有着其独有的技术亮点具有高效率、高集成度、轻量化、小型化、高可靠性和一致性,其中轻量化、小型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就像从土坯房到框架结构进化一样,我们通过结构创新让产品重量和尺寸比行业水平降低一个量级。”技术人员形象比喻道。轻量化技术成为公司抢占市场的“杀手锏”:单支行波管重量比传统产品轻约三分之一。“按一次载荷搭载100支管子计算,仅火箭发射费用就能节省数百万元。”
今年6月,“济南技术”获得了官方认证:公司正式成为航天科技集团(西安分院)合供方,经过航天系合作方重重严苛考验行政审批、方案评审、产品试制、地面测试、现场评审等,历经两年,终获航天领域 “通行证”。这项行业重磅资质让济南“空天产业城市”名副其实。
如今,山东微波电真空技术有限公司年产能达到100台套,不仅满足国内航天需求,更带动上游材料、精密加工,下游卫星总装、地面设备等产业集群发展。
同时,为进一步突破长周期研发的资金壁垒,近一年来,公司启动社会融资,发展驶入快车道:2024年7月正式与山东鲁信创业投资集团对接,2025年6月完成挂牌交易,双方携手完成社会化融资第一步。“今年,我们连续投入多个研发项目,正在布局功率、效率、尺寸全方位领先的技术矩阵。”程飞介绍,这种高强度研发投入正在催生更多应用场景从航空通信到地面基站,电真空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当下,公司已建立起“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即预研一代更先进的未来产品;研制一代大功率、高效率的新产品;生产一代公司主打产品。目前,已有两套行波管放大器成功交付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搭载该器件的卫星将于2025年9月发射,这标志着济南造核心器件正式跻身航天“国家队”。
从钢铁洪流到太空电波,当来自济南的空间行波管随着卫星翱翔太空,济南正以航天核心器件国产化突破为起点,向着 “中国空天信息产业高地”的目标加速迈进。(济南日报爱济南 记者:周历 视频:李想 通讯员:姚琳琳)
原标题:从传统钢企到航天核心件国产化先锋——“济南技术”跻身航天“国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