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分享到
近年来,我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国家政策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限制以来,商业遥感卫星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2023年,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以第108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实现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级重访,标志着中国商业遥感卫星从“跟跑”迈向“领跑”。同一年,北京某科技公司凭借自主遥感数据,精准预测东南亚某国水稻产量,助力中国农业企业斩获百亿元订单。曾经被欧美垄断的“太空之眼”,如今正被中国商业航天力量重新定义。
目前,我国商业遥感卫星产业已形成“上游制造-中游运营-下游应用”的完整链条。上游卫星发射与核心部件制造仍由“国家队”主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企占据技术制高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中游民营运营商崛起,通过数据服务、技术授权和软件销售实现商业化,如长光卫星、航天宏图等企业构建了从数据采集到行业应用的闭环;下游应用场景广泛覆盖气象、国土、海洋、灾害监测等领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双轮驱动模式。
从企业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区域集中度高,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北京地区。目前,北京以“全产业链聚集”成为产业核心,武汉、西安等城市依托科研资源形成区域中心,长三角、珠三角则聚焦上下游协同。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呈现“军民融合、软硬分界”的鲜明特征,根据下述业务占比、区域布局以及产品概况可以将企业分成不同类型,可以分为设备制造企业,运营服务商。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制造卫星,并配套开发遥感卫星集成系统销售,运营服务商专注于运营和提供数据分析,通过遥感数据融合增强主业竞争力,但商业遥感卫星业务占比较低。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整理出我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十大代表性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各具特色。(注:排名不分先后)
其中,航天电子以2024年超200亿元营收成为行业“规模导向者”,公司营收最高,并与其他企业拉开了距离,毛利率处于21%的中等水平。但市场尚未出现“营收与毛利率双高”的领导者,预示行业仍处于格局重塑期。
企查猫APP显示,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电子)成立于1990年6月,注册资金329,929.9334(万人民币),前身为武汉电缆股份公司。1995年11月15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航天电子、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电线电缆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航天电子在航天测控通信、机电组件、集成电路、惯性导航等传统优势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公司提供的测控通信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类卫星和火箭任务,包括商业遥感卫星。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首登“雪龙号”南极科考船,承担南极跨季节连续观测任务,获得重要科研数据。
2025年3月30日,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04所举办商业航天电子产品发布会,发布了涵盖航天测运控系统、空间信息网络、微波激光遥感探测、空间时空基准测量、MEMS与传感器五大板块的58项面向商业航天的产品与技术成果。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光卫星)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省政府以及社会资本组建而成,总注册资本197,059.02(万人民币)。
长光卫星的业务覆盖卫星及无人机遥感信息服务、整星、整机、零部组件、配套设备及应用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相关服务。公司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技术,形成了从卫星研发、生产、发射、运营到应用的全产业链模式。
公司的核心产品是“吉林一号”卫星星座,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截至2025年,该星座已有117颗卫星在轨运行,实现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重访能力,可为农林生产、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地理测绘、土地规划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
长光卫星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成功实现了卫星的小型化、低成本化和批量化生产,其卫星重量从400公斤级降至20公斤级,研制成本降至原来的1/20。2024年,公司还完成了国内首次星地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
2020年,长光卫星成为东北地区首家独角兽企业。公司已为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单位提供遥感信息服务。此外,长光卫星还牵头建设了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具备年产5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的能力。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卫星”)成立于1997年8月,注册资金为118,248.91(万人民币),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控股的上市公司,是专业从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集成、终端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的航天高新技术企业。业务主要涵盖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两大板块。
公司依托“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国卫星在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及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方面具有雄厚实力。2024年,公司成功发射了包括鹊桥二号中继星、北京三号C星星座等在内的24颗小/微小卫星。
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斗星通”)成立于2000年9月,注册资金为54,353.254(万人民币),是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公司因“北斗”而生,在我国首颗北斗卫星发射前夕注册成立。北斗星通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卓越的导航定位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
2000年-2007年,艰苦创业阶段,公司成立并获得北斗运营服务资质。2007年-2013年,转型升级阶段,公司发布国内首款北斗芯片,进入汽车电子应用领域。2014年-至今:规模化发展阶段,公司收购多家企业,发布多款高性能芯片。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星图)成立于2006年1月20日,注册资金为54,332.594(万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投资的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秉承“创新、融合、奋斗、幸福”的企业价值观,以“天眼感知世界”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空天大数据系统与服务提供商。
中科星图开发了“洞察者”智能测运控系列产品,支持航天任务全过程管理,能够响应包括轨道设计、星座组网设计、地面站网设计、系统仿真验证、航天器监测与管控等业务需求。
中科星图参与建设“AIRSAT”遥感星座,该星座能够充分发挥全天候获取目标地物特性的能力,满足智慧城市、应急救援、自然资源、农林水利等应用需求。
企查猫APP显示,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四维图新)成立于2002年12月3日,是一家专注于导航地图、自动驾驶、车联网、汽车电子芯片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10年5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业务覆盖了从底层地图数据到车载芯片,再到上层中高阶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应用的完整技术生态,形成了以地图为底座的“智云、智驾、智舱、智芯”全栈式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四维图新聚焦汽车智能化核心赛道,明确了以智驾为龙头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主线,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公司还推出了“NI in Car”汽车智能化一体化解决方案,以高性价比策略切入市场。
作为新型Tier1供应商,四维图新在智能汽车领域逐步跻身行业支柱队列,2024年新增定点亮眼,行业地位稳步提升。
珠海航宇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宇微)创立于2000年3月20日,注册资金为:69,687.43(万人民币),是一家专注于宇航电子、微纳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制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总部位于珠海市唐家东岸白沙路1号航宇微科技园。作为珠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航宇微是我国宇航SPARC V8处理器SoC的标杆企业、立体封装SIP宇航微系统的开拓者。
航宇微打造了“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旨在通过多星组网提高数据获取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为客户提供数据产品及服务。
子公司广东绘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包括管线探测与修复、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宏图)成立于2008年1月4日,注册资金为26,119.291(万人民币),是国内领先的卫星互联网企业,也是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公司致力于推动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CMMI L5、测绘甲级等资质,还拥有200余项发明专利和1000余项软件著作权。
航天宏图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与地理信息一体化软件PIE,拥有国内首个遥感与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PIE-Engine,实现遥感基础软件的国产化替代。此外,公司规划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多层次、多模式混合遥感卫星星座——“女娲星座”,一期工程计划发射54颗业务卫星,其中首批4颗雷达遥感卫星已于2023年3月30日成功发射。
雷科防务成立于2002年,原名江苏常发制冷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剥离传统制冷业务,全面转型为军工电子信息产业高科技企业。2023年,公司注册地址由江苏省常州市迁至北京市海淀区,更名为北京雷科防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专注于雷达系统、卫星应用、智能控制、安全存储、智能网联等领域的研发与制造,构建了覆盖空天地全行业的产品体系,并参与了“天宫”“神舟”等国家重大项目。公司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新体制雷达、雷达高速实时信号处理、全频段相控阵面、识别与控制、自主可控安全存储、多源遥感信息处理算法等核心技术。业务覆盖雷达系统、卫星应用、智能控制、安全存储、智能网联五大方向。
雷科防务研发团队占比超过80%,其中71%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核心团队成员来自985/211院校,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GJB9001C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企查猫APP显示,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8月7日,法人代表是高恩宇,注册资金为6,256.25(万人民币),是一家以卫星制造业务为核心的卫星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主要从事卫星星座系统及卫星整星的研发制造业务,并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服务。其核心团队主要来自航天科技五院。
微纳星空拥有卫星整星设计论证和集成测试能力,具备卫星平台、通信载荷、光学遥感载荷和微波遥感载荷的研制能力。公司自主研发了8大卫星平台,覆盖10公斤至2000公斤级,支持多任务场景。截至2024年,微纳星空已成功发射24颗各类卫星,成为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
微纳星空的泰景三号04星是我国首颗商业航天领域敏捷型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整星重量310kg,搭载高分辨率可见光/多光谱遥感相机,满足500km轨道星下点0.5m全色/2m多光谱分辨率,幅宽优于17.8km。泰景四号02A星是高分辨率平板式SAR卫星,图像分辨率达到亚米级。
泰景三号04星配备星上智能处理载荷,利用自研的“算力+”模式,可对特定目标快速进行“监测、提取与数据处理”,具备自主训练及模型迭代能力。依靠载荷、智能处理单元及高速数传的即时交互,卫星可达到成像即识别、识别即下传的分钟级快速响应能力。
商业遥感卫星在气象观测上能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数据,包括云层分布、降水情况、温度湿度等,为气象部门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和气候分析,在国土资源上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地球观测数据,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土地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监测等,帮助政府和企业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在智慧城市上能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可以获取城市的三维模型、交通网络、绿地分布等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海洋观测上能迅速获取影像,为应急救援和灾害评估提供重要信息。在农业监测上能够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作物长势、病虫害情况等信息,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生产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
商业遥感卫星价值链大致也呈微笑曲线。卫星所需大部分是特种材料,零部件技术水平较高,因此在价值链中最高,在65-80%,部分供应商获利水平甚至更高。卫星平台及各种载荷的制造,包括精密机械加工、电子设备组装等。近年来通过批量生产,为了降本增效,专用设备的价值有所下降,但也在20-35%左右。系统研发主要是通用的系统模块,跟下游不同领域定制化的数据平台和智慧业务相比利润较低,在15-20%左右。遥感卫星制造利润较高,在25-30%左右,卫星数据服务的价值跨度较大,在15-35%左右。地理测绘相对较低,在10-20%,遥感数据平台在30-40%,航天测控的价值高达40%-50%。
主要有数据即服务Daas、增值服务与定制化、卫星即服务SaaS等。数据即服务方面,企业通过卫星获取遥感数据,并将这些数据通过云平台或API接口提供给客户;增值服务与定制化方面,在基础数据服务的基础上,企业通过提供定制化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卫星即服务SaaS方面是企业为客户提供整套卫星解决方案的服务,包括卫星设计、发射、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客户可以租赁或购买卫星服务,而无需自行构建卫星系统。
中国四维总经理张晓东认为,对于商业遥感卫星行业来说,从卫星研制、发射到测控、数据接收处理,再到下游各行各业的数据应用,产业链很长且专业度很高。企业要成为明星企业,需具备分析和把握市场的能力,进行创新研发,并形成有竞争力的运载火箭产品,实现商业闭环。他还指出,商业遥感卫星企业需要“打开大门”建立商业遥感卫星生态圈,支持和拥抱细分领域的专业团队和技术力量,发挥大产业集群效应优势,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