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
分享到
“明天出门要不要带伞?”“降温何时到来?”“台风路径会偏移吗?”……天气的阴晴冷暖,牵动着每个人的生活脉搏。而这看似简单的回答背后,是一群与数据、仪器和天气“较劲”的人——气象观测员。近日,记者来到已有71年历史的石家庄国家基本气象站,走近这群“观测天空表情的人”。
3月11日8时30分许,石家庄市鹿泉区气象局内,34岁的骆梦娜正坐在观测站点的电脑前,眼睛紧盯着屏幕上一串串数字、一幅幅卫星云图,与同事交接前一天的天气数据。她提到,温度、气压、湿度、风等每一项数据的观测、校对和上传都不能有误。
作为国家基本气象站,这些数据不仅为当地天气预报提供基础数据,而且要在国内交换共享,为国家气象组织了解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依据,不能漏报、错报。
“交班结束后,我们还要把观测场内的设备巡查一遍,及时发现有无异常设备和异常数据。”骆梦娜处理完数据,便驱车来到了约10公里外,位于台头村的气象观测场。
百叶箱、日照计、蒸发器……数十台观测仪器有序分布在气象观测场内,骆梦娜对这些“宝贝”如数家珍:“百叶箱里有4根传感器,其中有3根温度传感器、1根湿度传感器,日照计用来测量每天日照时间,双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和称重式雨量传感器用来测量雨量……”骆梦娜介绍,目前观测场内的各种仪器会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记录降水量、能见度等各类气象数据,但这些仪器的维护工作一点也不能马虎,要及时排查异常情况,做好日常清洁等。
观测员于自航毕业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这些仪器打交道已经四年了。“现在测量降水的仪器是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可以用于固态、液态及混合型降水的连续自动观测。等到结冰期结束后将启用双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其观测精度将更高、响应也更加快速,但维护起来特别要注意内部细微的小孔是否堵塞,转轴是否灵活等细节。”于自航说,仪器越先进,越要注意细节避免误差。
随着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从2003年开始,气象站的一个个人工测量项目逐渐被自动化替代。这些自动化仪器投用前,都需要经过一次次严格的“人机对照”——将自动化数据与人工测量结果反复对比,直到仪器精度达标,才能正式投用。骆梦娜提到,她2016年刚来这里工作时,日照计还使用人工测量的方法。测量员需要每天早上在太阳升起之前,将浸有药剂的测量纸放到量器内,在太阳落山之后再将纸张拿出来,涂上试剂便能计算出一天中太阳的光照时间。
骆梦娜说,即便在自动化普及的今天,观测员仍需要掌握人工观测的核心技能。为此,观测员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都会参加各式各样的业务技能考试或比赛,让手上功夫始终“不褪色”。
一到汛期,观测站点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当强降雨、雷暴等极端天气频发时,气象站点的工作人员开始全员上岗、轮班值守。观测站点一共5名观测员,是一支90后的气象观测队伍。“每当到了这种时刻,我们都第一时间赶往单位。”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骆梦娜在家刚烧开水准备煮面,窗外突然黑了下来,远处似乎还有雷声。她察觉将有大雨降临,抓起车钥匙就往外面跑。
当看到电脑上变幻的雷达云图和各项仪器传来的数据时,她的心仿佛找到了着落点。“以前下雨总想躲在家里,现在一打雷就条件反射往单位跑。”骆梦娜笑着说。
夏季天气复杂多变,这时候,每一组温度、湿度、雨量的数值,都是判断灾害等级、启动应急响应的“眼睛”。“只有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才能为有关部门及时决策部署提供有效参考。”骆梦娜说,他们通过天空中云、风、雨的变化,好像看到了天空也有不同的表情。
作为天空表情的记录者,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并没有外人想象中的浪漫,他们365天、24小时与设备与数据为伴,是艰辛、琐碎的。在观测站点,他们依然站在数据与风雨的交界处,为飘摇的云朵标定刻度,为变幻的四季写下注脚。(记者 毛 宇)
春韵石家庄 共享中国年|石家庄文旅“喜迎来客 福满旅途”地铁迎新春活动热烈举办
1月14日,2025年春运正式拉开帷幕,世界上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那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