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分享到
军事是体现一个国家实力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自己国家安全、捍卫领土完整时,军事力量是最直接的主力。我国在军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曾经遭到了一部分人的质疑:吃饭都吃不起,为什么还要投钱到这些方面?顶着这些异议,我国依旧合理分配资源。付出不是无用功,如今我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超越了当代大多数国家。
早在中国发射第一颗国产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之前,中国军工人员就已经开始了第一代返回式照相卫星的研发。1967年9月,国防科委就“尖兵1号”返回式照相卫星任务召开总体协调会,确定由20基地(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负责该卫星的发射、测控和回收工作。1969年,“尖兵1号”基本确定了测控和回收方案,随后在1971年到1973年间进行了该卫星的对接与校飞试验、测控实测演练和卫星回收舱的空投与回收试验。“尖兵1号”首星于1974年11月5日发射,但由于运载火箭在升空后出现故障而导致发射失败。1975年11月26日,“尖兵1号”的二号星发射成功,在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飞行后卫星返回舱于在贵州省六枝特区(现贵州省六盘水市)回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此次回收并不完全成功,不但返回舱着陆位置距离预定落点偏离400余千米,而且其部分结构和仪器在重入大气层过程中被烧毁,减速伞系统也没有起到作用,致使照片舱遭到损坏、部分卫星照片遭到曝光。“尖兵1号”共在1974到1987年间进行过10次发射,除首次发射完全失败以外其余9次均成功进行了回收作业。“尖兵1号”装备有棱镜扫描全景相机,据称其拍摄的卫星照片地面分辨率为10米级别,可用于监测和识别地面固定目标,但相对于同时期美苏等国的侦察卫星而言分辨率较低,同时畸变也比较严重。
在“尖兵1号”的基础上,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研发了“尖兵1号”甲系列返回式照相测绘卫星。与“尖兵1号”相比,“尖兵1号”甲在分辨率上没有提升,但因采用了大画幅相机而使得拍摄的图像几何精度提升、畸变程度降低,同时将“尖兵1号”的模拟式三轴稳定控制系统改进为数字式三轴稳定控制系统而大幅提升了落点精度。此外,“尖兵1号”甲的在轨时间提升到了8天。1987到1993年间,“尖兵1号”甲供进行了5次发射,其中4次成功回收。通过“尖兵1号”甲回传的照片图像,中国首次为战略导弹系统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定位信息,这使得该系统具备了事实上的作战能力。随后,又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了更先进的“尖兵1号”乙返回式照相卫星,其摄像分辨率达到2.5米级别,并对数字式三轴稳定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具备了在轨期间进行轨道调整的能力,留轨时间进一步提升到15天,落点精度也得到了提高。“尖兵1号”已在1992到1996年间发射3次,都成功进行了回收。
“尖兵1号”系列返回式侦察卫星,自左至右分别为“尖兵1号”、“尖兵1号”甲和“尖兵1号”乙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了多种不同种类的侦察卫星的研发,其中一些不但被用于军用侦察,也在民用领域发挥作用。2004年到2005年,“尖兵2号”返回式照相卫星先后进行了两次发射并成功回收。与“尖兵1号”系列相比,“尖兵2号”在轨时间大幅提升至27天,照片分辨率则达到0.5米级别。同一时期,还进行过三次“尖兵4号”返回式照相卫星的发射和回收,这种在轨时间18天的卫星与“尖兵1号”甲的任务相同主要用于为中国战略导弹提供图像情报。在此之前,还于2000年到2004年之间进行过三次“尖兵3号”卫星的发射。该卫星是一种光电成像、数据传输的侦察卫星,使用寿命达到两年。“尖兵2号”的首星地面分辨率3米,后续两星分辨率提升1.5米。而2006年4月发射的“遥感1号”和其后的“遥感3号”、“遥感10号”则属于“尖兵5号”系列,该卫星属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地面分辨率5米、在轨时间可达3年。2007年5月,用以代替“尖兵2号”的“尖兵6号”首星“遥感2号”光电成像数据传输型卫星发射成功,该卫星采用了离轴三反式光学系统和高速实时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回传的数字照片分辨率达到1米级别,经计算机处理后还可以提升到0.6米级。除“遥感2号”外,“遥感4号”和“遥感7号”也属于这一系列。
近些年来,“尖兵”系列卫星又有了新的发展。2007年11月12日,“尖兵7号”系列首星“遥感3号”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射成功,随后还发射了同一系列的“遥感6号”和“遥感13号”。这一系列卫星拍摄的高分辨率数字照片不但可用于军事领域,还在科研、农业、国土资源普查和地质灾害防御等民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代号“遥感4号”的“尖兵8号”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首星于2008年12月1日发射成功,这是一种由数颗卫星(“遥感4号”、“遥感5号”、“遥感12号”)组网运用的雷达侦察卫星星座,照片分辨率达到0.5米。目前,使用数字成像光学实时传输技术的“尖兵9号”和第三代返回式照相卫星“尖兵10号”也处在研制之中,预计这两种卫星所拍摄的照片地面分辨率能够达到分米级别。
“吉林一号”是出自我国的卫星,不同于传统观测卫星,它克服了传统观测卫星效率低下、及时性差的缺点。“吉林一号”能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直接识别地面的建筑物、军事设备、地形情况等。它能分辨出地面或水面运行的机器类型,并做出精确的判断,具有用时短、智能性高的优点。
“吉林一号”分辨率高,一次可覆盖4.6×3.4公里的观测区域,可以对目标物作出细致的分析,时间快速,可以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数据库。它跟踪和监测了一架飞行中的战斗机,并准确识别出该战斗机的类别。由此可见,“吉林一号”具备跟踪隐形战斗机的能力。它的实力不容小觑,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今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军事实力的提升是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定。“吉林一号”的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侦察技术方面的提高。中国在军事方面一向低调,根据这些年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军事实力远不止于表象。从建国初期中国的落后,到现在的突飞猛进,我国在这短短几十年间的发展,令人惊叹!“吉林一号”是出自我国的卫星,不同于传统观测卫星,它克服了传统观测卫星效率低下、及时性差的缺点。“吉林一号”能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直接识别地面的建筑物、军事设备、地形情况等。它能分辨出地面或水面运行的机器类型,并做出精确的判断,具有用时短、智能性高的优点。
吉林一号星座卫星最近展示了在美国亚特兰大哈茨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实时识别和跟踪飞机的能力。通过媒体公布的视频能够发现,吉林一号卫星可以同时关注整个国际机场的飞机运行情况,而且它还能够跟踪锁定其中一架飞机。这样的现场画面连美军看了都会目瞪口呆!有这样的卫星,美军的航母在我国周边海域根本就无处躲藏!而我军服役的军用卫星,则比“吉林一号”,更加先进!
吉林一号卫星是第一颗商用遥感卫星,它由四颗小卫星组成。据悉,该卫星采用了“星载一体化”整星设计方法,由长春光机所研制。作为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精准的地理信息服务,同时这款卫星还能实现灾害勘察、粮食产量评估等作用。对于吉林一号来说,这次它所展示的跟踪锁定飞机的功能,只是它一个小小的副业,其主业还是为经济的发展而服务。2020年4月24日,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世界各地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发布,遥感影像在被发布之后,立刻引起了轰动!
截止到2020年4月,吉林一号已经有16颗卫星组成星座,后续很可能还会有其它卫星进行组网。据悉,此前网上曾有吉林一号锁定跟踪F-22隐身战斗机的视频,F-22战机被吉林一号锁定之后,根本无法摆脱“天眼”的监控。隐身战机虽然对雷达隐身,但是它对于太空中的卫星却不隐身!
吉林一号既然能够追踪飞行速度极快的飞机,那么它想要跟踪监视航空母舰将会是非常容易的。目前我国多颗卫星已经具备了寻找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从寻找并锁定目标,再到将相关数据信息压缩传输到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上,再由通信卫星将信息传输到终端,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用如此短的时间锁定并跟踪海上移动船只,这样的能力只有中国具备!既然吉林一号这种商用遥感卫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么军用遥感卫星的能力必然远远优于吉林一号!
当今我们处于和平年代,军事实力的提升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定。“吉林一号”的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侦察技术方面的提高。中国在军事方面一向低调,根据这些年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军事实力远不止于表象。从建国初期中国的落后,到现在的突飞猛进,我国在这短短几十年间的发展,令人惊叹!“吉林一号”是出自我国的卫星,不同于传统观测卫星,它克服了传统观测卫星效率低下、及时性差的缺点。“吉林一号”能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直接识别地面的建筑物、军事设备、地形情况等。它能分辨出地面或水面运行的机器类型,并做出精确的判断,具有用时短、智能性高的优点。
天基卫星海洋侦察系统,是东风-21D导弹和东风-26导弹的基础,双方进行配合可以令美军的航母无处躲藏。中程弹道导弹已经具备了攻击海上大型移动目标的能力,这样的能力火箭军此前已经通过实弹射击演习证明过。对于美国而言,为了让自己的大型舰艇在战时存活时间更长,其海军只能不断向太平洋深处退去!美国航母战时不仅要被迫退出日韩、关岛等基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高精尖军用卫星已经成为大国军事较量的新起跑线,高精度卫星无论从军用角度还是民用角度来说,都对一个国家的国力有着深远影响。就在前不久,中国航天集团发布了一组关于三峡大坝的高清卫星照片,此次高分卫星的实力展示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卫星的真正实力,同时高分卫星这个词也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
据悉,高分专项卫星是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确定的十六个重大科研项目之一。此项目已经实施好几年年,目前已经成功发射七颗高分卫星,并且成功实现了“七战七捷”的辉煌伟绩。高分卫星上天初步完成了中国高分卫星遥感系统的建设工作。
目前所有在轨高分卫星均工作正常,虽然说“高分一号”和“二号”当初由于设计寿命的要求,只有五年的生命周期,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两颗卫星还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服役。
高分专项卫星运用场景十分广泛,在项目实施前,只有国土、林业以及测绘等八个行业能够开展遥感卫星运用工作。现在随着高分卫星不断上天,获得应用的领域已经拓展到31个、涉及行业20多个。
在发射的高分卫星当中,前七号为民用卫星,八号到十四号为军用卫星。其中“高分十一号”精度已经超过美国最为先进的“锁眼”号卫星,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使用上自己生产的卫星,自给率达到了95%,甚至还能将卫星出口到一些国家。
自从2010年高分卫星专项计划启动以来,我国无论在卫星研发还是卫星生产制造和运用方面都已经实现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甚至能够和美国卫星一决高低。去年,美国空军中独立出太空军,成为美国第六个军种,可见人类已经着手于外太空的探索和竞赛。
目前,我国在高低不同的轨道上,从光波的不同频谱部署高分观测卫星,形成了自主高分对地观测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实现全天候地对地观测工作。此外,中国曾经的进口卫星数据已经开始被国产卫星取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卫星遥感产业化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侦察卫星已经形成了相当庞大的体系,且种类日趋完善、性能逐步提升。从性能上来看,“尖兵”系列已经能够达到美国“锁眼”系列最新一代的KH-12的分辨率不相上下,个别指标还有所超越。但考虑到目前美国还在发展“水星”、“军号”、“顾问”和“命运之女神”等新型电子侦察卫星,目前中国在航天监测技术方面仍然需要完善体系建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